
朱能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大口徑光電望遠鏡項目總工程師,長期從事天文儀器的研究與研制。主持和參加了真空天頂筒、第一架月球照相機、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和低緯度子午環等大型天文儀器的研制,為中國天文望遠鏡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事業高于一切
朱能鴻1960年從同濟大學畢業后就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工作。從事天文儀器的研究與研制,對于朱能鴻來說,可謂“造化弄人”。就在朱能鴻在同濟大學建筑系即將畢業時,學校要選擇一批尚未畢業的優秀生去充實中國科學院這個國家級研究梯隊,品學兼優的他不得不離開建筑工程師的搖籃。
“一切聽從黨安排”,進入與他所學專業沒有有一點兒沾邊的天文領域,朱能鴻唯一可做的“選擇”就是盡快學習,好在他有極強的自學能力和心理調適力,跟著前輩科學家從頭學起。1961年春天,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的科學儀器廠接受培訓,有中學時代培養的自學能力和在同濟四年所打下的扎實的數理基礎和動手能力,朱能鴻很快學完了精密機械、光學、力學和普通天文學諸門課程,在理論知識全副武裝的披掛下,帶著課題下工廠去實踐,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完成了從建筑設計師朝天文儀器專家的轉變。雙速月亮照相機、真空照相天頂筒以及月球望遠鏡的設計與相繼研制成功,標示著他已走上了新專業的軌道并已逐步有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成功體驗,也奠定了朱能鴻進一步設計并制作大型天文光學望遠鏡的基礎。
若不發展先進的觀測設備,要想在天文研究上做出新的成績無疑是異想天開的,有鑒于這樣的認識,在緊接著的十幾年里,朱能鴻率領的科研團隊以鍥而不舍的努力,進行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研制。那時,技術研究室的工程技術人員都是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朱能鴻與幾位同事雖然研制過一些天文儀器,但規模都不大,望遠鏡的口徑只有二三十厘米,重量也不過幾百公斤。國內制造過的最大口徑的望遠鏡僅為60厘米,其重量不超過10噸。而一架1.5米的望遠鏡會重達三十余噸,其指向精度、跟蹤精度和光學成像質量卻都要達到角秒級。因此工程在設計、制造和調試等方面的難度都很大的。上海天文臺近二十名工程技術人員懷著興奮與激動的心情領受了這一艱難的任務,矢志為國、為天文界造出這架望遠鏡。作為研究項目技術負責人和時任上海天文臺副臺長,朱能鴻開始了他天文望遠鏡研發事業新的征程。而這一干,就是十多年。
1989年,我國第一架口徑最大的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研制成功,朱能鴻團隊多年的研究成果終于從圖紙開始變成現實。望遠鏡工作穩定、性能優良、定位精度高,在1994年7月彗木相撞中拍攝了600多張極具科學價值的照片,為國際天文界所注目,該項目獲得了l990年度的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l991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1-l993年在歐洲南方天文臺設計了光干涉合成望遠鏡方案,具有多光束饋入和瞳孔跟蹤等特色,獲得外國同行的好評。。由于數十年來為我國天文望遠鏡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朱能鴻于1985年被上海市政府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專家;1990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3年被評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
嚴細融入一切
研發小組首當其沖面臨的困難是資料匱乏,畢竟國內尚未設計過這么大尺寸和這么高要求的望遠鏡。朱能鴻團隊所能得到的最詳細的資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天體測量望遠鏡——美國海軍天文臺的61英寸天體測量望遠鏡的兩本臺刊和一本大望遠鏡會議論文集。其實,這些資料對設計一架新望遠鏡來說,是極其不夠的,有的缺少詳細的計算結果,有的僅是文字說明而無細節圖紙。對于技術難題,朱能鴻和他的團隊是沿著學習、吸收、創新的路徑探索的,先在紙上學習理論,朱能鴻和他的團隊挑燈夜戰,一絲不茍,生怕在一開始就走偏了方向;后逐步開展試驗研究,朱能鴻和他的團隊扎實推進,不貪大求全,唯求技術方案嚴謹科學。
朱能鴻帶領設計師們經過兩年多夜以繼日的辛勞,望遠鏡的設計方案逐步成熟,1985年在新西蘭召開的國際天文學會上,朱能鴻報告了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的設計方案,在會議論文集中一位外國天文學家評論:這架望遠鏡方案中有著“獨特的聰明設計”。從圖紙到實物的跨越可謂千辛萬苦。多年從事科研工作,長年與數據、圖紙打交道的朱能鴻,還要經常檢查項目進展,處理技術問題。在工程完成后的調試階段,更是長時間連續作戰,不休息,解決技術問題,廢寢忘食,一絲不茍。
責任重于一切
朱能鴻院士數十年來為我國天文望遠鏡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一直秉承著精益求精和挑戰自我的精神,在學術上一直緊跟國際前沿,近十年他致力于光學干涉望遠鏡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究,并主持了多項863及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此外還參與我國二代導航衛星系統及等項目。
77歲的朱能鴻院士至今還工作在第一線,目前他正領導著一支年輕的研究團組從事更大口徑的光電望遠鏡研制及天文及空間光學干涉儀的研究。
作為一名老黨員,他率先垂范,以77歲高齡擔任大口徑光電望遠鏡項目總師,不僅親自主持設計工作,還經常與年輕的科研團隊一起參加現場調試和外協工作,為項目順利進展提供了堅強的支持與保障。在項目研制過程中,他也經常帶病工作,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著大家、激勵著大家,展現了一位老科學家、老黨員甘于奉獻的精神品質。